他被任命为兵团副司令,心里不服,指着杨勇问:他凭啥当兵团司令
在刘邓领导的部队里,人们常提起“两朵花”这个说法,用来形容两位战无不胜的杰出将领。王近山就是其中之一,他当时担任第6纵队的司令员。 王近山从小就是个胆大包天的主,17岁那年,他带着对旧社会的愤恨和对革命的热忱,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红军。从那以后,无论是土地革命还是抗日战争,他总是冲在最前面,立下不少战功。在战场上,他就像一头无所畏惧的雄狮,让敌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魂飞魄散,大家都叫他“王疯子”,还送了他一个“二野朱可夫”的称号。 第二野战军兵团成立时,王近山接到任命后愣住了。那些曾经和他平起平坐的纵队司令都当上了兵团司令,而他却只被任命为3兵团副司令。这个结果让他心里堵得慌,怎么也想不明白。他觉得自己在战场上表现不比任何人差,每次打仗都豁出命去干,凭什么就轮不到他当兵团司令呢? 王近山心里憋着一股火,实在忍不住了,便打算直接去找刘帅和邓政委讨个说法。刚好,杨勇也在办公室,正和刘帅、邓政委商量事情。王近山一进门,就指着杨勇,毫不客气地质问:“他有什么资格当兵团司令员?” 刘帅和邓政委被王近山突如其来的质问吓了一跳,但很快就猜到了他的目的。邓政委把手里的文件放在一边,抬头看着王近山,表情平静,声音沉稳地说道:“近山,别急,先坐下,咱们慢慢聊。” 王近山没有坐下,他直挺挺地站在那儿,两手叉在腰间,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。邓政委看他这样,也不恼火,而是心平气和地说:"你打仗确实比杨勇厉害,这个我们都知道,你在战场上的表现有目共睹。不过,兵团司令员这个位置,光会打仗可不够。" 他站起来,走到王近山身旁,接着说道:“作为一个兵团司令,得在政治工作、管理部队、处理各种关系这些事上都得有两把刷子。你想啊,一个兵团那么多事,方方面面都得靠司令来安排协调。在这些地方,杨勇确实比你更有优势,所以经过全面考虑,还是让你当副司令更合适。” 王近山听完邓政委的讲话,原本高涨的情绪慢慢平静了。他低下头,开始认真思考。他意识到自己过去确实只把精力都放在了打仗上,对于政治工作和部队管理,虽然也在做,但确实比不上杨勇干得好。想到这儿,他心里的火气完全没了,反而感到有些惭愧。 他望向邓政委和刘帅,表情中带着歉意,诚恳地说道:“刘帅,邓政委,这次是我太鲁莽了,只顾着表现自己,没想周全。现在我想通了,一定会认真履行副司令员的职责,把工作做好。” 自此,王近山放下了内心的怨气,专心在其他领域提升自己。他主动向杨勇请教,投入更多精力到政治工作和军队管理上。作为副司令员,他依然为革命事业尽心尽力,为3兵团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。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,王近山主动要求上战场。1951年,他成为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,参与指挥了第五次战役。面对美军精良的装备和猛烈的炮火,王近山毫不退缩。他亲自到前线,认真研究美军的作战方式和战术特点,制定了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案。 1952年秋冬之交,朝鲜半岛上形势一触即发,紧张的气氛让人喘不过气来。当时指挥“联合国军”第八集团军的美国四星上将范弗里特,自以为手握重兵就能改变战局,于是不顾一切地发动了名为“金化攻势”的大规模进攻。他几乎把所有家底都押了上去,投入了大量武器和兵力,一场惨烈的战斗就这样开始了。 在这场战斗中,秦基伟指挥的15军驻守的上甘岭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核心地带。为了夺取这个战略要地,范弗里特不惜代价,每天向上甘岭发射数十万发炮弹,投掷数百吨炸弹。整个高地被炮火覆盖,泥土被炸得翻来覆去,山石也被轰成了碎末。面对如此猛烈的火力,15军的战士们毫不退缩,顽强作战,给敌军造成了重大伤亡,但自身也遭受了巨大损失。 打到第七天,15军第45师已经快撑不住了,战士们死伤很多,子弹也快用完了,情况非常危险。就在这个紧要关头,王近山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。他马上让本来要去后方休息的李德生12军的两个师四个团,立刻掉头回到前线打仗,交给秦基伟指挥。为了加强火力,王近山还调来了一个喀秋莎炮团。 在43天的时间里,志愿军战士们在那座无名高地上建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般的防线。敌人不停地轰炸,他们一次次从瓦砾中站起来,继续投入战斗。有的战士受了重伤也不肯退下火线;有的战士子弹打光了,就端起刺刀和敌人拼命,用身体守护着脚下的土地。 经过一场激烈的较量,“联合国军”最终以惨败告终。他们损失了超过2.5万名士兵,270多架飞机被击落,60多门重型火炮被毁,14辆坦克报废。上甘岭战役的胜利,像一颗闪亮的星星,震撼了全球。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实力和坚韧不拔的斗志。 之后,人们把上甘岭战役的故事搬上了银幕,拍成了电影《上甘岭》。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亲眼目睹了那段惊心动魄、感人至深的英雄往事。 |